槟城有个景点叫姓氏桥(Clan Jetties),所谓的"桥"并非是什么桥梁,而是因为这个区域有很多建于海上的木屋,各幢房屋之间底部以一根根木桩架高支撑着,"桥"就是指连接木屋之间的小道。
姓氏桥(Clan Jetties)居民依据姓氏而群聚。
原本共有九座姓氏桥,如今只剩下七座姓氏桥,它们是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姓杨桥、和由不同姓氏组成的杂姓桥,另外两座(姓郭桥和平安桥)已经被拆除。
差点被遗忘的姓氏桥本是连槟城人都不曾去过的地方,如今游客络绎不绝,其中姓周桥最为热闹,尤其是周末与假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姓周桥的桥民也开始摆起小档口售卖物品,发展成商业化的景点。
两侧一排木屋大多数改成了小店铺,商业气氛浓厚,少了水上人家的简单朴实。
这里从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变成热门的观光景点,从2010年阿牛所执导的电影《初恋红豆冰》在姓周桥取景开始。
尔后在2012年尔纳斯也在这里画上“苏门答腊渔船小孩”壁画,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根据「马来西亚缤纷旅游指南」里面的介绍:“姓氏桥”位于槟城渡轮码头不远处,住的都是水上人,他们的屋子建在海上,房屋都搭盖在海上,底部用桩柱支撑,并用木板铺设成桥樑作为村里的街道与陆地相连,最长的木桥向海延伸约500米,有些则较短,左右建满了木屋。
由于是同姓者同住一桥,所以分有姓王桥、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杂姓桥及姓杨桥,就像中国同姓村的木桥版本,同姓聚居。
这些桥民的祖籍大多数是福建同安县,除了姓郭桥来自惠安县。
据记载,十九世纪中期欧洲人来槟榔屿后,华人的角色有了变化。
随着商业法律与契约制度的输入,一部分华人成为最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商人”。
这期间大部分华人不是以与传统告别的姿态走入近代市场经济的,相反,他们守住了中华文化中能够带来温暖与和谐的种种根性,并延绵至今。
在槟榔屿大吨位港口时代未到来之前,姓氏桥承担着处理货物吞吐的重任,成为国际资本主义商贸体系的前沿端口。
带有姓氏特点“码头运输公司”在扩大劳动力方面,都是从中国故乡输入同姓族人,使“公司”保持着故乡宗族村落的原样。
这些共有一个姓氏的宗族乡亲,沿着吞吐货物的栈桥搭建起自己的水上村舍,栈桥于是又成了村中的主街。
最前卫的和最传统的零距离共处,这就是华人先辈们参与全球化的个性化方式。
“姓氏桥”记载着南洋华人的祖先在19世纪远渡槟城,重新扎根及生活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华人祖先当时努力奋斗、辛苦保留的建筑。
扫码在手机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