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粿角在槟城算是著名的一种地道美食, 虽然看似接近炒粿条, 但其实两者之间吃起来的口感相差颇大。
炒粿角(福建: Char Koay Kak)是把萝卜糕切块后, 加入黑鼓油和鸡蛋,及其他调味食材如豆芽、鸡蛋、鱼露、自制辣椒酱、韭菜和菜脯并在平底热锅上翻炒。 除了调味分量必须拿捏得好, 火候和时间上的控制更必须恰到好处才可以算得上一盘好吃的炒粿角。
好吃的炒粿角要有三大要材:猪油、菜脯、酱油。当然,火候也是关键。
小蓬莱茶室(Sin Seow Fong Lye Cafe)位于槟城中路(Jalan Macalister),姚氏姐妹炒粿角则是在茶室经营的其中一个滩档。
姚氏姐妹炒粿角已有近60年的历史,姚家有9兄弟姐妹,他们从小就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小本生意。
初时父亲靠卖豆浆维持家计,不幸的有一天档口被车撞毁,血本无归下,唯有放弃。
“1962年,父亲决定再试一次,转为卖炒粿角,还自调了酱油,有了这瓶酱油,我们这些孩子也能顺利炒出同样味道的炒粿角。后来,父亲老了,我们三姐妹接下了父亲的生意,炒到现在。”–姚家么女姚月云。
三姐妹姚月云、月英和月兰早年接下父亲的档口,以父亲独创的酱油炒粿角至今。
姚氏姐妹炒粿角之所以美味,秘诀就是因为她们使用了好的猪油。
古早的炒粿角之香就仅靠三样:蒜茸、猪油和菜脯。后来才慢慢加入了豆芽、韭菜,丰富口感。
她谨记父亲告诉他们的一句话:“要好吃,客人才会回来”。他们坚持用好的食材,猪油要新鲜,菜脯必须质量好,酱油就用父亲的配方。
因为掌握了这三大重点,也让她们三姐妹成功守住和成为今日的经典老味道。
扫码在手机上阅读